ADVANCED TECHNOLOGY

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四)

2018/10/25


 

  心血管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病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指导和优化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2]。我国的心血管影像技术从无到有,从早期单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发展到目前不断创新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心血管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心血管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心血管介入影像

  

  1958年,Mason Sones医生完成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967年,Judkins和Amplatz相继开展了逆行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入特制成形导管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近数十年来,各种导管器械设备的改进、造影技术的提高以及操作步骤的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尽管各种包括冠状动脉CT在内的新型无创性诊断影像技术在不断进展,但冠状动脉造影术仍然是临床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33]。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形、轮廓、血管内径、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由于其动态和实时等特性,对于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和慢血流等具有其他检查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存在严重狭窄病变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直接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运重建治疗[34]。左心室造影可以显示左心室外形、室壁运动功能、有无心肌梗死并发的室壁瘤以及机械性并发症,通过左心导管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诊疗方案。

  

  1973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等进行了我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各级医院快速开展,每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人数急剧增长。造影途径呈现进一步微创化的特点,经桡、尺和肱动脉等前臂途径快速取代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989年Lucien Campeau率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992年Ferdinand Kiemeneij报道了首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创伤小、局部出血或血肿并发症少、不影响抗栓和抗凝治疗、术后无需长时间卧床、明显减轻术者及患者的心理负担等诸多优点[35]。因此,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仅具有血管入径优势,更有着整体治疗优势。我国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率已高达86.01%,有些中心甚至达到95%以上。但在欧美国家,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展尚不普遍(约50%)。可以说,我国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目前已经走在欧美国家的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目前我国冠状动脉造影术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是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指征不够严格,将来需进一步规范适应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葛均波 戴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