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tid plaque

关于卒中病因,你可能忽视了颅内动脉狭窄

2018/10/25


 

  01/ 颅内动脉狭窄,国人卒中的主要病因

  

  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短暂缺血性脑卒中(TIA)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lCAS)。根据大样本人口学调查,约10%~29%的脑缺血事件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总之,颅内动脉狭窄在中国是高发区,非常常见,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约是颅外动脉狭窄的2倍)。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因此在欧美的相关指南中有些数据不能平移到中国来,而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13.png

 

  02/ 颅内动脉狭窄,较少出现警兆症状

  

  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卒中,较少出现警兆症状,多数患者不出现短暂缺血性脑卒中而直接造成完全性卒中(偏瘫、失语、昏迷等),尤其是位于远端的血管,侧枝循环少而不完全,卒中发生率更高,更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sICAS具有临床复发率高的特点,风险高低因其狭窄部位不同而异。ICA颅内段狭窄患者,狭窄血管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约为8%,任何血管区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2%。症状性MCA狭窄患者,狭窄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为7.8%。

  14.png

  03/ 颅内动脉狭窄,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颅内动脉狭窄,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引起。一项尸检研究表明,我国60-70岁的人群中,严重ICAD的发生率至少为30%,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ICAD的发生率达50%。中国ICAD的发病率高达46%。

  

  常见的颅内动脉硬化类型主要有:影响到穿支血管的主干狭窄、穿支斑块导致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延伸,穿支粥样硬化,小动脉玻璃样变。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见部位:ICA起始部和窦内段、MCA第一段、VA起始部和远端以及BA中段。

  

  在中国人群进行的尸解研究显示,病变最常见部位是中等管径的颅内动脉以及其主要分支。MCA粥样硬化常见于第一段,可从起始段延伸到外侧裂的分支处;其次是第一段的远端或者MCA主要分支的近端。大多数狭窄长度上少于7mm。

  

  15.png

  头颅MRI 证实脑桥基底部脑梗死,MRA 未见明显异常,高分辨率磁共振T1、T2、PD、T1E 证实基底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开口。

  

  筛查颅内动脉狭窄,分析颅内动脉斑块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分辨MR的重要价值,可显示脂质和间质,纤维组织、钙化。

  

  2、稳定性评估:斑块表面不规则(斑块表面边缘不连续或斑块内壁破裂),管腔的正性重构(内多见出血及炎症反应,而负性重构意味着斑块纤维愈合反应)、斑块内出血,斑块强化(新生血管的形成,管壁通透性增加)。

  

  3、管腔狭窄:管腔狭窄与缺血性卒中并不完全相关。不能仅关注管腔的狭窄程度,同时应关注管壁斑块的情况。

  

  06/ 颅内动脉狭窄,如何处理?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未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所以,处理重点依然是预防为主,预防第一(包括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

  

  对sICAS患者,推荐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目标LDL-C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50%,并长期维持。针对胆固醇升高的治疗都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降脂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也常被推荐。

  

  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因其安全、可靠、损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颅内动脉支架术应在有条件的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术者选择性地进行。(作者:清风,来源: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