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TECHNOLOGY

骨瘤和骨样骨瘤的CT分析

2018/10/25


一、骨瘤

 

  1.临床概述

  

  骨成熟过程中骨吸收或形成异常,发病高峰40-50岁,常在CT检查时偶然发现。

  

  2.CT表现

  

  ①部位:面骨、颅骨、下颌骨、极少数位于长骨和扁骨表面,也可位于骨旁。骨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型:a.颅面骨骨瘤;b.颅面骨外骨瘤,其中发生于四肢的称为骨旁骨瘤。

  

  ②CT表现:骨瘤根据组织成分不同分型:a.海绵骨型,内见骨小梁,并向板层骨转变,呈周围高密度,中心相对低密度;b.象牙骨型,内见致密的板层骨,呈均匀高密度;c.混合型。骨瘤与母骨外表面相贴并与之相连续,无骨皮质破坏和骨膜反应。

  15.png

  3.鉴别诊断

  

  ①骨软骨瘤:骨皮质与骨松质分别与母骨相连通。

  

  ②骨膜骨肉瘤:密度低于骨瘤且不均匀,周围见低密度区,邻近骨皮质破坏。

  

  ③骨岛:位于骨髓腔内,又称为内生骨瘤,可邻近骨内膜,但不相贴,部分周围有毛刺。

  

   ④成骨性转移瘤:也位于骨髓腔,周边光滑、无毛刺,需要结合有无原发肿瘤病史。

  

  二、骨样骨瘤

  

  1.临床概述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创伤有关,瘤巢内前列腺素E2明显升高,是疼痛及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夜间疼痛加重,服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制剂后缓解。

  

  2.CT表现

  

  ①部位:长骨最常见,其次为手足,脊柱少见,骨皮质最常见,骨松质也可发生,骨膜下罕见。

  

  ②大小:直径<2cm。

  

  ③骨质破坏方式:a.骨皮质或骨松质内,溶骨性呈低密度(纯瘤巢)、硬化性呈高密度(瘤巢完全骨化)或混合性呈高低混杂密度(瘤巢+中央骨化),以混合性多见;b.骨膜下,常无骨质破坏。

  

  ④骨膜反应、软组织改变:a.骨皮质内,反应性骨硬化、致密层状骨膜反应、软组织水肿;b.骨松质内,轻度反应性骨硬化、病变远处骨膜反应,关节积液、滑膜炎;c.骨膜下,常无反应性骨硬化,近骨皮质的软组织结节。

  

  ⑤肿瘤基质的矿化:骨样肿瘤基质。

  

  ⑥骨样骨瘤也可发生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骨骺的松质骨内,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灶,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未成熟骨骺的病灶,会影响正常骨骺的生长,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进而会导致骨生长畸形。⑦MR表现:有特征性,小的瘤巢和巢周水肿,增强后一定程度的强化,是骨样骨瘤比较特异的MR征象。

  16.png

  3.鉴别诊断

  

  ①应力性骨折:常有突然加剧的体育运动或长期过度运动病史,疼痛随频繁运动加重,休息缓解,垂直于骨皮质的线状低密度,胫骨上段、跖骨好发。

  

  ②Brodie脓肿:由脓腔发出弯曲线状低密度。

  

  ③成骨细胞瘤:疼痛轻,不持续,体积常>2cm,脊柱更常见,病变随时间进展。(文章来源:新乡医学影像)